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太阳集团成登录网址

人民日报专访

《人民日报》第二版:观古鉴今话灸源

  • 更新时间:2014-06-13
  • 阅读次数:4527

  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2/14/content_977141.htm


——再访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


范宏国 杜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14日   第 08 版)



       灸法,在我国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程。在中医、武术、书法、瓷器、京剧等我国特有的国粹之中,中医灸法的起源当属最早,历史最为悠久,堪称中国对人类医学的一大贡献。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是全球最耀眼的新兴经济体,继承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既定战略。一旦发现祖国雄厚珍贵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创造改良,在工业化和产业化革命进展中就能成为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


  对灸法辉煌的发展历程和显赫的历史地位,我们也是通过走访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才逐渐开始了解和认识的。翻开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医药典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相搏斗、相适应的过程中,由最初的利用自然之火到学会摩擦生火,从最初的利用火来取暖、熟食到利用火来医治病患,继而又发明了灸疗之法。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代代的先人敢于实践、创造,使灸法不断获得完善;一批批的后人勇于探索、创新,使灸法不断实现突破,由最初的火与灸的组合、艾与灸的组合发展到现代的贴与灸的组合,在发展、传承、创新之路上实现了三次大飞跃。灸法的每一次飞跃,都高度凝聚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集中展示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在人类医学上的卓越才华。灸法,不愧为人类医学领域一支鲜艳的奇葩,不愧为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件灿烂的瑰宝。


  【灸法溯源之一】


  火与灸的组合,从偶然施灸到系统施灸



  “人猿相辑别,几个石头磨过”。当人类学会使用火,人类文明由此肇始。诚如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火不仅使人类告别了洪荒、摆脱了消极适应自然的状况,而且还让人类获得了温暖,驱散了寒冷,甚至本能地学会了以火治病。


  本能施灸,学会以热解疼



  一般认为,灸的产生,是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其实不然。灸的产生,应该大大早于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前。因为,我们在研究灸的起源时,只注意了火这个热源介质,认为只有火,人类才能进行施灸。可是,我们却忽视了另外一种热源介质——摩擦生热。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用手去按摩那个部位。比如肚子痛,我们就会用手揉搓肚皮;头痛,我们就会用手按摩太阳穴。通过这种反复揉搓和按摩,我们的手和疼痛部位就会产生热量。而用揉搓和按摩产生的这种热量来缓解疼痛,就是人类早先的一种自我施灸行为,是人类对病痛作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其实很早就有了施灸的举动。灸,就这样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后,人与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人们把人、火合称为“人烟”。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燧人氏”,是上古神话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自从学会用火后,人类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类逐渐摆脱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动物界。火不仅驱散了寒冷,还改革了人的饮食生活,不断提高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并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进化。


  随着智力的提高,人类不仅增强了获取生产资料、生活物资的能力,也增强了自我保护、保养和保健的意识,从而加速了由低级向高级,由最初利用自然物、到逐渐发展为利用自然物进行加工的进化。用火来治病,就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保养和保健的重要成果。


  受烫除患,掌握灼体疗疾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学会用火之前,人类就以其本能的反应,以摩擦生热的原理,学会了以热解痛、本能施灸。在学会用火之后,人类更是受到火的启发、热的引导,从偶然的烫伤中发现了必然的规律,从而掌握了灼体疗病的方法。


  我们无法考证,人类是在某个时日、因何种机缘发现了火还能治病的。只能这样推测:古人在煨火取暖时,被草木燃烧迸发出来的火星灼伤,无意中却减轻和消除了人体某种固有疾病的痛苦。于是当这种疾病再次发作时,就试探性地点燃枝条,烧灼那个尚有瘢痕的部位。结果,症状得以减轻和消除。后来,他们将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疾病的零星、点滴的经验日积月累,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疗的起源。


  《说文解字》中将“灸”字解释为“灼”,直指灼体疗病之意。火作用于人体,还具有消除寒冷、温通血脉、舒展筋骨、解除疲劳等作用。人类学会用火治病,等于创造了人类最早的医学理论,掌握了最早的医疗方法和保健方法,火灸是人类生存与之俱来的治疗方法。


  【灸法溯源之二】


  艾与灸的组合,从失控施灸到可控施灸



  说到施灸和灸疗,就必须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艾”。作为施灸和灸疗的主要热源介质,艾与灸的相遇,在灸疗的发展进程中堪称是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组合,是一次里程碑意义上的材料革命。由此,灸疗奠定了几千年的发展基础。


  艾草加盟,首创材料革命


  在灸疗诞生之初,人类对用来施灸的材料没有指向明确的选择,而是就地取材,随手采折树枝、柴草取火,并通过熏、熨、灼、烫来消除病痛。但在施灸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树枝、柴草的燃烧速度快、温度高,且难以控制,极易造成烧伤、烫伤。


  在长期的探索、观察、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艾”这种草本植物,是火力温和、容易掌控的理想热源介质。艾在燃烧的时候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燃烧均匀。而且艾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采集非常方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选择艾来作为施灸的热源介质,使之成为取代一般的树枝、柴草燃料的最好材料。艾叶还质地柔软,极易加工,又好定型。人们把艾采集回来,或将其做成雪茄型的,叫做艾条;或将其做成圆锥型的,叫做艾柱。《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艾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



  其实,古人选择艾来作为施灸的热源介质,不仅是艾具有“性温易燃、火力缓和、燃烧均匀”等诸多优点。更重要的是,艾有着极高的药性特征和药用价值。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本草纲目》中对艾的药效作了系统阐述:艾叶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生长、繁衍并为智慧的华夏民族实践和发展。艾与灸的组合,使得古人施灸治病找到了最适用、最好用的热源介质,过去那些用树枝、柴草施灸时难以控制火候、温度的难题迎刃而解,实现了从失控施灸到可控施灸的转变。至此,灸法才有了一个科学、准确的名字——“艾灸”,开始进入了悠长

而稳定的发展时期。据中国灸科研工作者说:“一根针,一碗汤,一炷灸是中医传统三宝。特别是艾灸,更是中国灸时刻学习和试图超越的老师。”



  疗法成章,构造理论体系


  我们时常把灸疗与灸法混为一谈,其实灸疗是施灸的一种行为,是单一概念,而灸法却是施灸的系统方法,是集合概念。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经验的丰富和生产资料的发展,灸疗的应用形式、治疗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人类对灸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就对灸疗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催生了疗与法的结合。


  所谓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以某些材料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病症的一种方法。


  对于灸疗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也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 官能》)。火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等。《黄帝内经》奠定了灸疗的基础。


  在最初的艾灸疗法中,施灸方法只有艾炷灸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的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药饼等。而且施灸的材料也从以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发展到针对不同病情、采用其他材料来配合施灸。与此同时,灸疗的治疗范围也逐步涉及到临床的各个领域。


  关于灸法从单一灸疗到初步形成灸法体系,中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东汉。在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验证,较之此前的《黄帝内经》有所发挥,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


  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两晋至唐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惜已失传。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作为提倡灸法的先驱之一,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这段话表明,火疗较之针术,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灸法上,孙思邈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法防治范围有所扩展。


  据此,我们可以为灸法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发展趋势线: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医学理论,将单一灸疗发展为系统灸法,使灸法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和保存了中医体系中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最为简便、临床最为广泛的宝贵医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灸法甚至成为中医临床的主流,这也是老祖宗为中国灸千年积淀、经过历史检验行之有效的圣贤医术。


  【灸法溯源之三】


  贴与灸的组合,从有烟施灸到无烟施灸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事业在“兼容并包,中体西用”的策略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中医针灸”,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鉴于传统灸法亟待于改良、灸疗急需要推广,中国灸法需要产业化运作成为医学界和制药界的共识。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当仁不让承担了这一使命,他们既崇尚传统,又不墨守成规,在祖国的传统中医领域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用现代科技赋予了古老灸法以青春活力。


  突破窠臼,灸法推陈出新


  回顾灸法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原因,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原因看,在现代科技、特别是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下,西医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西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古老的中国灸法,在很长的时期内墨守陈规、囿于窠臼,没有与时俱进,因而显得有些步履艰难,发展滞后。从内部原因看,传统灸法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给灸法的开拓和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些弊端成为阻碍灸法发展的羁绊。


  为促进中医医学、特别是古老灸法的复兴和繁荣,我国的医学界、企业界和广大民间人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运用现代理论和现代技术对传统灸法的改造、创新,探索、研究出了许多新的灸法、产品和器具。


  在对传统灸法的改造创新方面,明显有创新热源、介质、灸具三个主攻方向。对传统灸法的改造创新,不仅拓宽了中国灸法的应用领域,更推动了传统中医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是,诸如制作麻烦、操作复杂等中国灸法与生俱来的弊端仍然遗存。


  创新思维,再掀材料革命


  如果说艾与灸的组合,是灸法在远古时代发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材料革命,那么贴与灸的组合,则是在现代社会发生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材料革命。


  到了本世纪初,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在众多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创新传统中医的探索者中崭露头角。公司董事长傅金龙在创业初期生产中国第一代冬季保暖产品“随身热”,后受到“灸疗以热治病”启发开始尝试将其转化为自贴式灸疗产品的可能性。2000年,傅金龙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并很快研制出了灸产品。随后,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专款支持;其产品被当时的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外贸部、国家质监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灸多年来在海内外市场销售赢得了各方的荣誉,先后获得欧盟成员国CE认证、美国FDA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


  “中国灸”是由发热体、中药灸片、固定装置和温控贴四个部分组成贴敷灸片。贴与灸的组合,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材料革命。以自热灸疗贴的形式和结构,实现了灸疗手段上的一次突破。


  在使中国灸法彻底告别有烟施灸历史的同时,“中国灸”还使患者自我治疗成为现实,使灸疗真正走进了大众、实现了普及。操作方法的简易性以及无烟施灸的环保性,使得中国灸突破了传统介质的束缚,灸疗过程便利,被广大消费者称为“享受型灸疗”。


  绿色灸疗,助推绿色医疗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大国,中国也拥有几千年传承至今的医学宝库。中国灸法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忠实的守护中国人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可资借鉴、不可估量的医学宝库。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中医针灸的申遗成功标志着绿色医疗时代的到来,中国灸法也因此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无独有偶,中医科学家屠呦呦从中医宝库中发现的青蒿素抗疟药物,也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是对传统中医价值的承认,更寄托着世界对中国医学期望。诚如钱学森所言:“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不是西医而是中医。”并且伴随生命科技时代的到来,物理和医药的结合的伟大革新意义将不亚于化学与医药的结合。


  中医文明薪火相传,中国灸法运用“平衡阴阳,辨证施治”的哲学方法,并以“内病外治,扶正祛邪”治病原理成为中医重要一脉。对于耕耘于中国灸法的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来说,他们处于中医中药行业这一朝阳行业的交汇点之上。


  从火与灸的组合、艾与灸的组合,再到贴与灸的组合,中国古老灸法在几千年的诞生、发展、传承、创新之路上实现了三次大飞跃。观今鉴古话灸源,我们不由得对祖先的聪明才智深感敬佩;对灸疗的博大精深由衷赞叹;对灸法的传承创新深感骄傲。武汉国灸深知这一历史使命,正以自强弘毅之心、笃实有为之力打造这一绿色灸疗产业。



  中国灸法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和中医疗法的精粹,其历史演变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我们俯察治病之品类,体会灸疗之温情,就会发现,纵使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里,中国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灸法依然散发着活力。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董事长傅金龙感叹道:“站在传统中医文化的肩膀上,现代医药产业根基才会更深,发展道路才会更广,也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切实的贡献。”



2F太阳集团城网站2017News Center


Baidu
sogou